為何女性能夠成為更好的企業(yè)家
根據商務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的統(tǒng)計,美國的婦女創(chuàng)辦企業(yè)從1977年到2007年增長了44%,增加了50萬個工作崗位。同時,男性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只增長了22%,并且減少了200萬個工作崗位。
這一趨勢并不令人吃驚。女性商業(yè)研究中心(Center for Women’s Business Research)勤奮地追蹤這一趨勢已經很多年了,我也就此話題寫了很多年文章。忘掉銀行危機,忽略掉赤字:這是我們這個年代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為什么?
女人們做得更多,拿得更少。這是今天經濟的規(guī)律——但是女人們在這種處境中已經幾十年了。雖然她們吸引到的機構投資和風險投資很少,但是女性建立的企業(yè)數量、創(chuàng)造的工作機會卻遠遠高于平均。她們更多地關注利潤而不是收入,極端節(jié)儉,反感浪費。
女性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是以客戶為中心的。難道不是所有的企業(yè)都應如此嗎?是的,它們應該如此,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我們都知道有些公司憎恨自己的顧客,而且有時候我們還不得不同他們打交道。但是女性喜歡他們的客戶——這不僅僅是因為她們并不是把服務當做煩人的事。女性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大約有85%的消費都是女人貢獻的。對于一些男人來說,這不過是一場笑話;對于女性企業(yè)家來說,它則是成功的來源。
女性企業(yè)家格外有動力。我實在是數不勝數,有多少人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公司,還在說如果他們失敗了,總還是可以回到打工生涯之中去。我從來沒有聽到過一個女人這樣說。很多時候,女性是因為憤怒才開始創(chuàng)辦公司的——因為她們受夠了在傳統(tǒng)企業(yè)里那種不受重視的感覺——或者是因為絕望,希望在自己創(chuàng)辦的公司里找到在其他地方沒有的靈活和自由。她們沒有安全網。這些讓她們有了強大的決心,這些決心強大的程度讓觀察者們心生恐懼。
女性的成長發(fā)展比較復雜。在很多年里,商業(yè)作家Sally Helgesen一直認為女性的頭腦是類似網絡的結構,擅長處理非線性的、混亂的局面。她們不認為任何問題會只有一個答案,她們很容易明白,在商業(yè)世界里,關系無處不在。并不是說男人不會這樣做,但是女性顯然更為擅長。
這樣的女性在這場游戲中,擁有更多的力量。在這個方面,女性企業(yè)家讓我想起了移民浪潮:逃離他們感到敵意的環(huán)境,冒著巨大的風險作出決定,去創(chuàng)建一個新世界,一個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獲得成功的樂土。美國就是由這些先驅建立起來的,今天美國的經濟還在不斷地在豐富,這得益于那些不會輕易接受失敗的女性的新鮮思想。
那么如果女人成了主流會怎么樣呢?當女人擁有的公司數量最終超過男人,并且在價值上也超過男人的時候,情況會怎么樣呢?我們是否會屈從于讓人舒服的正統(tǒng)觀點?當我們不具備優(yōu)勢的時候,我們是否失去了它們呢?
李毅中自己還在用2G手機。李在中國省部級官員中有相當少見的媒體親和力和極高的透明度。中國數億民眾,都在電視上看到過時任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局長的李毅中拍案而起,拍得桌上的水杯叮當作響、水花四濺。但李毅中的仕途并不總是這樣給力。
1966年到1998年的32年間,李毅中一直在石油行業(yè)工作,從普通工人做到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2003年,當絕大多數同輩行將退休,59歲的李毅中在政壇上又邁出一步。第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定成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李毅中被任命為國資委黨委書記、副主任。年長李毅中3個月的李榮融任主任,直到2010年8月離任。
李毅中沒有在國資委副主任任上一任到底。2005年2月,國務院決定將原為副部級的“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局”升為正部級,并更名為“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李毅中奉命出任改組后的安監(jiān)總局首任局長。
從那以后,李毅中成為中國出鏡率最高的省部級官員。2005年李毅中14次出現在煤礦事故現場。2006年在山西左云,一位媒體記者就四次遇到李毅中。無數次奔赴礦難現場,不可謂不勤力;怒斥“官煤勾結”,表示“查處事故背后腐敗,核心是根治官商勾結”,不可謂沒有勇氣;怒斥黑龍江七臺河東風煤礦礦長,“你們連民營小煤窯主都不如!”不可謂沒有洞察力……然而,就像黃仁宇所還原的海瑞,李毅中并不能以個人的忠勇,補救組織和技術之短。
為杜絕生產事故,2009年山西省內登記在冊的2840多座煤礦統(tǒng)統(tǒng)收歸國有,其它省份紛紛效仿。一年過去,國有企業(yè)收購大量私有企業(yè),心有余力不足,又把它們承包給當年的民營礦主。只是產權性質發(fā)生了變化。礦難如故。
但這些已與李毅中無關,他奔赴另一個首任。2008年3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實行“大部制”。李毅中出任工信部首任部長。
在工信部部長任上,年逾六旬的李毅中,依然每天工作14個小時,每周最多休息一天。金融危機時他“憂心如焚,夜不能寐”。不過,這次李毅中收獲的掌聲寥寥。工信部意欲推行的“綠壩”軟件遭遇輿論反彈,最終不了了之;網站備案等政策等也被指推高了中小網站運營成本;“十大產業(yè)振興規(guī)劃”被詬病重政府之手,輕市場之手;“淘汰落后產能”又遭遇地方政府陽奉陰違……
李毅中可謂探索大部制改革的馬前卒。2010年第三期《行政管理改革》上,李毅中發(fā)表署名文章《積極探索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實現工業(yè)和信息化科學管理》,羅列了工信部開展工作的種種困難—
“工業(yè)固定資產投資、生產要素協(xié)調保障缺失,存在責權不一致的情況。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節(jié)能減排、推進‘三網融合’等重點工作推動難度很大。從工作層面看,由于與相關部門在職能分工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造成工作環(huán)節(jié)增多,影響工作效率?!薄肮I(yè)企業(yè)技術改造”這樣一項似乎不太難的工作,也“環(huán)節(jié)多、進度慢、效率低……亟待改進。”
李毅中面對的種種難題,也是繼任者苗圩,以及整個中國要面對的。
我們假設你已經在電話清單上找到了一位熱門的潛在客戶。該潛在客戶訪問了你的網站,并且留下了對他所感興趣的貴公司產品的建議信息。
然而,你不知道什么時候打電話給潛在客戶合適。而且你不想玩電話追逐游戲。你知道聯系他的最佳時間嗎?以下是你的第一個問題:
一周中打電話的最佳時間是哪一天?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順便說一句:Sales Machine的讀者很早就看到過這一測驗,因為它以該博客的早期內容為基礎。
正確答案是星期四。
凱洛格管理學院的詹姆斯·奧爾德羅伊德博士最近研究了由50家公司的數千銷售專業(yè)人士提供的,超過一百萬條給潛在客戶的電話電子記錄。然后,他應用統(tǒng)計測量以概括出成功和失敗的模式。
他發(fā)現星期四是聯系一位潛在客戶以確定其資格的最佳時間。實際上,這比最糟糕的周五要好大約20%。其他三天處于這兩者之間。
好了,現在你知道了打電話的正確時間……
正如有些日子比其他日子要好,當談到聯系潛在客戶,一天中的某些時間比其他時間更好。
當然,有很多理論在談這個問題。
例如,我曾聽到過建議打電話的最佳時間是午餐時間,因為這個時候潛在客戶接聽其私人電話的可能性最大。但這只是道聽途說的建議。在這里我們談論科學。
因此,下面是你的下一個問題:
一天中打電話的最佳時間是什么時候?
清晨(上午8時至上午9時)
上午(上午9時至中午)
下午(下午1時至下午4時)
傍晚(下午4時至下午5時)
正確答案是清晨(上午8時至上午9時),其次是傍晚(下午4時至下午5時)。 (不用說,我指的是潛在客戶的時區(qū),而不是你自己的!)
奧爾德羅伊德的研究顯示,最糟糕的時間恰恰是午飯后。事實上,清晨打推銷電話確認銷售線索資格的可能性比中午1點至2點打要高出164%。
好了,現在你在正確的一天中正確的時間打電話,有一條壓倒一切的規(guī)則。如果你感興趣,請繼續(xù)往下看……
當你在“實時”收集銷售線索的信息時,有一條特殊規(guī)則在起作用。盡管當一位客戶通過給你的公司打電話來回應廣告或直接郵件時,這會發(fā)生,但這通常發(fā)生在網上,當一位潛在客戶訪問你的網站之時。
顯然,如果你迅速再和潛在客戶進行聯系,你確認該銷售線索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多迅速才算迅速呢?
多長時間內和“熱門的”銷售線索聯系合適?
對于大多數B2B市場來說,正確的答案是一小時,時間再長該銷售線索就不再“熱”了。這仍然只是條線索,但這實際上和任何從清單上得到的老式銷售線索一樣。
奧爾德羅伊德的研究顯示,在B2B的銷售環(huán)境中,確認一條銷售線索的最大勝算發(fā)生在顯示出興趣的20分鐘內。然而,對于帶來一位合格的潛在客戶的可能性,在5分鐘內打電話是等一個半小時再打電話的21倍。
有些行業(yè)對時間沒有這么敏感。例如,在金融服務行業(yè),只要你在24小時內給熱門銷售線索打電話,你仍然有機會確認該線索,并將之納入到你的渠道中。
但這是例外,而不是規(guī)則,迅速地回電話永遠更為有效得多。
在此基礎上,以下是你的做法:
步驟1:重新安排。將你的客戶電話安排在清晨或傍晚,最好是放在周四,但要避免周五,尤其是要避免周五下午。
步驟2:優(yōu)先排序。如果你源源不斷地從網站上獲得銷售線索,總是先打這些電話。對于你的清單上的其他線索,要先給最先獲得的線索打電話。
步驟3:適應。如果你發(fā)現你無法接觸到潛在客戶,繼續(xù)前進并留下一封語音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