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市民籌建古典家具博物館
如果某個人家中收藏了不少古典家具,那多數(shù)人會認為他是位大“財主”,殊不知,南昌市民麻先生為了守護家中的100余件元代、明代、清代的紅木、黃花梨等古典家具,幾乎耗盡全家收入,夫妻倆每月的生活費只控制在500元以內(nèi)。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建一座公益性的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
13歲就開始收藏
記者面前的麻先生衣著樸素,說話不緊不慢,如果沒有見到他家中的“寶貝”,肯定不會將“資深藏家”和他聯(lián)系起來。
出生于50年代的麻先生,13歲那年跟著一位木匠師傅學做木工,漸漸地對古典木制品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跋矚g就收藏一些吧,這些可都是具有文化內(nèi)涵的?!备改缚炊怂男乃?。也就是在那一年,由父母資助,他擁有了自己的第一件藏品——制作板凳的“樣本”小紅木凳。
“從此之后,我便一發(fā)不可收拾,看到覺得有價值的古典家具,都想往家里搬?!甭橄壬f,這么多年來的搜尋,目前已經(jīng)獲得元、明、清等年代的家具100余件。
挑兩天磚獲得一把紅木太師椅
說起自己的收藏之路,麻先生感慨萬分。
“事情還得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甭橄壬嬖V記者,當時自己在宜春地區(qū)的農(nóng)村做木工,經(jīng)常能見到一些被稱之為“四舊”的古代家具,但那時候,沒有人會把這些東西當成寶貝。有一次,在農(nóng)戶家中看到一把紅木太師椅被隨意地丟在露天,任憑日曬雨淋?!拔铱粗墙行奶郯。墒悄菚r候我又沒有錢將它買下來?!甭橄壬f,我有意無意地跑去看了好幾次,卻又不知道怎么向這戶農(nóng)戶的主人開口。來回折騰幾次后,主人終于開口說了“想要就拿去吧,反正放在我這里也沒有用”。
麻先生說,為了報答主人的慷慨,看到他家正在砌豬圈,硬是挑了兩天的磚頭后才拿走了那把椅子。
每月生活費控制在500元以內(nèi)
麻先生向記者介紹,木制的古典家具需要日常護理,專業(yè)的護理液成本可不小。這些年來,夫妻倆一直將每月的生活費控制在500元以內(nèi),兩人的工資收入也在5000元左右,家中卻沒有積蓄。自己親眼見過的,還有500多件古典家具分布在全省各地,卻已經(jīng)拿不出資金來收藏他們。
籌建一座古典家具博物館
麻先生告訴記者,收藏這些古典家具,除了自己從心底里喜歡外,主要還是為了完成父母的一個遺愿——建一座公益性的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2005年,自己在原南昌市市長李豆羅的支持下創(chuàng)建了“滴水軒中國明清古典家具展覽館”,展示了部分收藏。因為展館面積有限并漏水,現(xiàn)在還有許多家具放在自己家中。
麻先生說,這幾年來自己一直都在奔波,已經(jīng)得到相關(guān)部門的支持,將在近期籌建一座古典家具博物館。
中國大城市的居民隨著富裕程度的增加,輕裝修重裝飾的家居理念漸漸深入人心。中國裝修市場進一步細分,家居裝飾即“軟裝”市場越來越大,成為高收入群中的新趨勢。
中國軟裝飾協(xié)會秘書長徐剛17日在武漢參加一個新聞發(fā)布會時說,近五年來,可以隨意移動的裝飾品,包括布藝、掛畫、植栽、藝術(shù)品等軟裝飾品發(fā)展很快。
一線城市如深圳、上海、廣州等都設(shè)有專門的家居飾品商城。其中深圳已發(fā)展成為全國家居飾品基地和集散中心。二線城市成都、武漢等也在慢慢起步。
以前,中國人買新房找一家裝修公司,讓公司將墻面地面廚具、家具等全部做好,只求方便整潔,很少要求裝修風格。現(xiàn)在,一些收入高的家庭只讓裝修公司做墻面地面,再通過房間裝飾品搭配營造出個人喜愛的風格,如田園風格、歐式風格、地中海風情等,實現(xiàn)功能性與裝飾性的統(tǒng)一。
張朝容剛給她在武漢的新房裝修完。這個喜歡韓劇的女孩在新房里布置了很多韓式風情的小擺件,沙發(fā)、窗簾等也向韓式靠攏。她說,過幾年,再花不多的錢換裝飾品,就可以換成另一種風格,就象換了新家一樣,家居生活更有品位。
正在招商的武漢博雅居軟裝大市場有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經(jīng)營家紡用品、家用飾品、家居用品。其藝術(shù)總監(jiān)安力對市場前景十分看好。他說,中國家庭裝修中軟裝的比例已占到裝修金額的40%,軟裝業(yè)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個性化家居飾品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
未來中國家居軟裝飾的消費與家具消費的比例將和歐美發(fā)達國家一樣,達到1:1水平,即一個新家如果購買1萬元的家具,那么家居飾品的消費也會達到1萬元。
業(yè)內(nèi)預(yù)計,2014年中國家居飾品年銷總額將超過1.7萬億元。但是,徐剛說,軟裝行業(yè)在中國還處于發(fā)展初期,目前還缺乏集中度高、產(chǎn)品層次高的采購平臺,另外,國民的軟裝飾觀念也還需要進一步培育。
盡管大家對千禧年的到來充滿了熱情,我依然是一個懷舊的80后。我出生的這個年代也是一個大眾媒介分散化的年代,人類歷史上還從來沒有一段時間像這個年代那樣,在很短時間之內(nèi)不斷涌現(xiàn)大量的新媒介,有線電視、個人電腦、視頻掌上游戲機、傳呼機、手機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先后誕生。針對那些認為技術(shù)破壞了人類文明的言論,和那些懷舊的反對Facebook、四方、Xbox、高清電視、手提電腦以及智能手機的聲音,我基本不予理會。因為我使用所有這些東西,我也熱愛它們。
先不管這些東西對我們的大腦造成什么影響,這里有個非?,F(xiàn)實的問題,有關(guān)媒體和營銷。去年美國廣告商為了獲得3.08億美國公民的注意力,總共花去了1510億美元,這些人的注意力正被不斷增加的各式各樣的媒體分散。這是一個閉合的循環(huán)——隨著廣告主不斷增加預(yù)算,他們將媒介的觸角伸得更廣,這樣我們的注意力就不斷被分散了,而營銷人又要花更多的錢重新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在如今的社會,我們不僅僅只有報紙、雜志、電視和網(wǎng)絡(luò),通過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和一些科技設(shè)備,媒體滲入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分鐘,爭搶著抓住我們最后的認知容量。但是,根據(jù)斯坦福大學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人類的認知盡管充滿無限彈性,但并不適合在多重媒介情況下接收信息。我們其實并不善于同時干多件事。我們被一些精算的、細致的甚至是慢悠悠的事情所吸引時,我們的表現(xiàn)更準確、更專注。很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試圖證明我們長期的媒介消費能不能趕上我們的認知能力。非常不幸,答案是否定的。嚴重的“多重媒介”人士在能力測試中表現(xiàn)得更慢、更不精準,相反那些輕微的媒體使用者在處理信息時則迅速準確許多。研究人員表示,面對同步刺激時,“多重媒介”人士更喜歡看新信息,而不是思考舊的信息。
既然多任務(wù)的信息傳遞使我們的認知容量不斷膨脹,那么,我們的營銷信息是否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