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現場管理的錯覺
豐田生產方式的根本理念是:“必要的產品,只在必要的時間,生產必要的數量”。不過在這本書中,大野耐一還加上了一條:盡可能地降低成本。大野提出,控制成本只能依靠生產現場來實現,因此,生產現場的管理就變得尤為重要。
大野還指出,管理現場要注意防范產生錯覺。有時候大家都認為正確的生產方式,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
錯覺降低效率 在生產現場經??梢钥吹焦と藗儼言S多零件集中在一起做,他們認為持續(xù)地、大量地做同一件工作,才會做得更快,才會提高效率。但是實際上,工人把零件拿出來,并且逐個擺好,就花費大量的時間,平均算下來,工作效率比一個一個地做要低很多。在生產現場,工人們經常會有這種錯覺,管理者要能發(fā)現這些問題,才可以提高生產效率。
失敗要眼見為實 這是大野的親身經驗。大野曾經想推行一種新的生產方式,但是工人們認為這種生產方式以前也試行過,但是失敗了。大野還是堅持再試驗一次,結果這次成功了。大野認為,在項目已經失敗或者即將失敗的時候,如果能夠從最基本的工序來仔細地檢查,逐一改進,一定可以阻止失敗的再次發(fā)生,也必然會提高生產效率。
不要害怕損失機會 在新產品上市之前,企業(yè)通常會預測銷售量。需求預測不可能百分百的準確,和市場狀況有很大的關系。比如汽車的銷售,市場狀況好,月銷售量可能會達到3萬臺,但是不好的話,可能只有500臺。那么,是投入3萬臺還是500臺呢?比較好的做法是,先做一批樣品,如果反應好,再加大生產量。雖然這樣做損失了一些賺錢的機會,但總比造成實際的損失要強。大野指出,人們的思維方式中存在一個誤區(qū),認為“沒釣上來的魚往往是大魚”,實際上這也是一種錯覺。
小企業(yè)的薪酬本來就不具備競爭力,如果再建立一套制度約束員工,是否不利于激勵和留住員工?本網用戶“highspeed”提出了問題:小企業(yè)該不該建立制度?該如何建立制度?如果老板認為沒必要建立制度,該怎么辦?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企業(yè)也應建立規(guī)章制度。這是本網用戶“Beyond Jiang”和“雨林茶”的共識。
“Beyond Jiang”認為,制度是一個組織約束其成員必不可少的手段。制度的缺失會導致對員工尤其是違規(guī)員工缺乏制約和懲罰,對守紀員工來說有失公平。更重要的是這種違規(guī)的風氣一旦在組織內部蔓延,對組織的損害是相當大的。所以制度建設是必須且要逐步完善的。
說到制度建設,許多人很快就會想到這個規(guī)章、那個制度,估計每個人一下子就可以拿出幾十個。對于一個規(guī)模很小的組織,如果一下子將這些規(guī)章制度套加上來,組織會很快陷入“官僚主義”的陷阱。而靈活、多變、溝通渠道順暢、機構扁平本來就是小組織的特點和優(yōu)勢。
對于小組織的制度建設,不能太過理想化,設想著這也要管,那也要管,看起來是規(guī)范了,其實更加大了管理成本、降低了小組織特有的管理靈活度,這對于一個小組織尤其是發(fā)展初期的組織實際是有害的。應當先提出一些急需的和必要的規(guī)章制度,并不一定要非常完善和縝密,制度一定要有,有了制度一定要執(zhí)行和堅持。
都說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Beyond Jiang”覺得對于小組織的管理藝術更大程度上就體現于此,組織領導者的模糊管理、柔性管理在發(fā)展初期團隊的凝聚力上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至于怎么說服老板建立制度,“雨林茶”的建議是:告訴老板,制定詳細的規(guī)章制度可以為他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如果沒有制度,什么事情都需要他根據情況來處理,這樣不但會占用他很多的時間,而且還會由于人情的問題帶來很多難以處理的情況,如果有了規(guī)章制度,這些就成為了他有力的擋箭牌,為自己擺脫。
同時只有有了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才能授權下屬去做很多的工作,解脫自己去思考更為重要的問題。
銷售顧問尼科爾斯(Michelle Nichols)描述了她曾遇到的一個不會把握銷售時機的銷售人員。
對方和她同是去參加幼童軍家長集訓會的,對方還是一個小組長。當時她問他是做什么,他回答說是做銷售。她又問是銷售什么的,他說是復合材料之類的東西,然后說“這些非常復雜,一時半會跟你說不清”。尼科爾斯指出,他在這里至少犯了四個錯誤。
首先,他的話會讓人覺得他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因為他竟然不能準確、簡潔地解釋他的工作或公司。
其次,他的話也冒犯了尼科爾斯,因為他覺得他銷售的產品太復雜,“一時半會跟你說不清”。這樣說似乎是在貶低尼科爾斯的智商。
再次,他錯失了銷售時機。說不定尼科爾斯家中就有一家大企業(yè),每年要購進的復合材料就達到幾百萬美元。
最后,他也沒有問尼科爾斯是干什么的,這也是一種看不起人的做法,也意味著他錯失了結交人脈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