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智電器培訓專員解析導購員培訓法
時間:2010-05-29 人氣:1405 來源:深圳形象設計網 作者:
概述:隨著小家電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身處第一線的導購員對終端貢獻作用不斷凸現,企業(yè)對導購員也越來越重視。......
隨著小家電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身處第一線的導購員對終端貢獻作用不斷凸現,企業(yè)對導購員也越來越重視。如何通過有效培訓,來提高導購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銷售能力,將成為企業(yè)在“終端為王”時代,取勝市場的最關鍵因素之一。
近年,各種職業(yè)培訓可謂相當流行,眾多專業(yè)培訓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大勢所趨下,很多企業(yè)也是不惜重金,聘請專業(yè)培訓師進行職業(yè)化訓練,甚至找來專業(yè)人才,建立專職培訓部門,希望在不斷提高導購員能力的同時,最終能夠打造出一支拼勁十足、業(yè)績突出、驍勇善戰(zhàn)的一線銷售隊伍,實現銷量節(jié)節(jié)攀升的大好局面。
然而事與愿違,大量的培訓投入往往起不到預期的效果,終端的銷量也沒有明顯起色,導購員也逐漸麻木,甚至反感此類培訓。
曾經,有一位從事導購多年的大姐說:“其實培訓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手把手教會我們,如何熟練操作演示新產品,其次,就是主要賣點的講解,再次,就是把我們日常遇到的一些問題能夠解決或解答,就足夠了!至于那些所謂的國內資深培訓專家、實戰(zhàn)派權威、某理論的倡導者培訓時提到的FAB等洋名詞,本來就聽不懂,完了也只是蜻蜓點水的一掃而過,根本就沒多大意義,我做了十多年導購員了,只要顧客進入賣場,那剩下的事都成習慣性的了,至于如何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什么是正確的待機行為、顧客心理分析理等等就沒必要費太多口舌,培訓完我還可以回去多賣幾臺機子呢!”
可見,理論化難免陷入空談,經驗化難免有失偏頗,缺乏市場調查和導購實踐的培訓,終究會因為實戰(zhàn)性不足,無法滿足導購員對專業(yè)知識的渴求,而收效甚微。而什么是導購員們最想聽的,最想學的,最能夠快速消化轉化為導購能力的知識,似乎正是諸多培訓專家們所容易忽略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實用性才是導購員培訓的最根本原則。我們先分析一下培訓對象(導購員)的基本特點:1、文化素養(yǎng)普遍不高,所以,理解和執(zhí)行能力是培訓的最大瓶頸。2、女性占絕大多數,而中年女性又占一半,她們往往比較固執(zhí),不大容易接受新的東西。所以我個人認為,培訓的時候更應該講求實用性,做到詳略得當、通俗易懂、有的放矢、親手演練、解決問題。以下是本人對導購員培訓工作的一些見解,實乃一家之言,有不盡詳實之處,還請各位同行指正。
一、詳略得當
一般培訓的內容包括:企業(yè)文化培訓、導購員職責和行為規(guī)范培訓、導購員規(guī)章制度培訓、產品知識培訓、行業(yè)知識培訓、顧客服務培訓等等。可根據每次培訓對象的不同,適當調整培訓內容的詳略程度,例如:對于新招的導購員,可以加強企業(yè)文化和產品知識的培訓,讓其對企業(yè)文化及榮譽等影響加深,區(qū)別于別的品牌,增加對本品牌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于剛進入本行業(yè)的新手,則要進行較為全面的培訓,其中還是以產品的基本知識為突破口,讓其盡快進入角色;而對于經驗豐富的現有導購員,應該著重解決其日常銷售中遇到的一些切實問題,少費一些口沫在企業(yè)文化、職責和行為規(guī)范以及行業(yè)知識等方面,這樣的培訓才能符合導購員的口味。
二、通俗易懂
培訓的內容本來就比較專業(yè),不太容易理解,再加上導購員的自身理解能力相對有限,所以,要讓導購員把注意力集中到培訓過程中來,盡量吸收和消化掉龐雜的培訓內容,就必須要讓培訓內容做到通俗易懂,也就是說讓導購員聽得懂得培訓。
三、有的放矢
我每次培訓都有個習慣,就是在培訓開始就把我準備的培訓內容和計劃,先簡要的介紹一下,征求導購員的意見和建議,再根據她們的要求,適當調整自己的方案,增加或突出一些她們最感興趣和最想了解的內容,按照需求來進行靈活培訓,這個方法還是屢試不爽。
四、親手演練
在每次培訓之前,準備好培訓過程中講到的產品,在講解過程中親手操作,從材質、功能、賣點,再到如何操作,讓導購員最終熟練掌握自己的產品,在以后的銷售過程中才能自信坦然,如果將競品也能詳細介紹一下,幫導購員分析一下優(yōu)缺點,那將更是錦上添花,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另外,如果自己的產品是廚房用具,那么最好準備好道具用品,現場做一次產品烹飪演示,讓導購員掌握演示方法,在以后的促銷演示中都會成為行家里手,銷售自然會事半功倍。
五、解決問題
這一點,我個人認為很關鍵。就是在培訓的最后,應該重點解決和解答導購員在日常銷售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經歷了那么多的培訓,那些理論的東西,導購們都能說一點;從什么角度發(fā)現問題,他們也能忽悠幾句,但就是不知道對于實際銷售中問題的癥結,如何整理出語言進行表述,如何抓住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終端導購需求的培訓就是“保姆式”的培訓,他們需求的培訓師就是一個能夠處處能幫他們解決問題的“保姆”。說白了就是用培訓師傳教東西的一成不變的拿來做銷售,即學即用,即用即靈。
舉個例子:以前,H品牌電磁爐的散熱風扇葉片是6片,而競品的是7片。在終端銷售中本來一直不分伯仲,可是,競品導購員靈機一動,在銷售過程中向消費者宣稱7片比6片的散熱效果好,結果,一時間競品的銷量陡增。這可急壞H品牌的導購員了,面對對手的這一招“黑砂掌”,不知如何接招。后來經過培訓師苦思冥想,終于想到一個“四兩撥千斤”的招數,H品牌的導購員對消費者介紹時就說:“眾所周知,360除以6能整除,而除以7則無法整除,所以,6片的散熱扇分布均勻,轉動穩(wěn)定,所以散熱效果自然好,而7片的散熱扇則效果較差?!?nbsp;這樣一來,就輕輕松松化解了竟品發(fā)出的“狠招”。
培訓師只有解決類似的實際問題,才能得到導購員的尊重,以后才會對我們的培訓感興趣,因為,她知道我們的培訓能幫她解決最切實的問題,對她的日常銷售常常會有直接的幫助。
我認為,只要導購員對我們的培訓感興趣,那么這個培訓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近年,各種職業(yè)培訓可謂相當流行,眾多專業(yè)培訓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大勢所趨下,很多企業(yè)也是不惜重金,聘請專業(yè)培訓師進行職業(yè)化訓練,甚至找來專業(yè)人才,建立專職培訓部門,希望在不斷提高導購員能力的同時,最終能夠打造出一支拼勁十足、業(yè)績突出、驍勇善戰(zhàn)的一線銷售隊伍,實現銷量節(jié)節(jié)攀升的大好局面。
然而事與愿違,大量的培訓投入往往起不到預期的效果,終端的銷量也沒有明顯起色,導購員也逐漸麻木,甚至反感此類培訓。
曾經,有一位從事導購多年的大姐說:“其實培訓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手把手教會我們,如何熟練操作演示新產品,其次,就是主要賣點的講解,再次,就是把我們日常遇到的一些問題能夠解決或解答,就足夠了!至于那些所謂的國內資深培訓專家、實戰(zhàn)派權威、某理論的倡導者培訓時提到的FAB等洋名詞,本來就聽不懂,完了也只是蜻蜓點水的一掃而過,根本就沒多大意義,我做了十多年導購員了,只要顧客進入賣場,那剩下的事都成習慣性的了,至于如何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什么是正確的待機行為、顧客心理分析理等等就沒必要費太多口舌,培訓完我還可以回去多賣幾臺機子呢!”
可見,理論化難免陷入空談,經驗化難免有失偏頗,缺乏市場調查和導購實踐的培訓,終究會因為實戰(zhàn)性不足,無法滿足導購員對專業(yè)知識的渴求,而收效甚微。而什么是導購員們最想聽的,最想學的,最能夠快速消化轉化為導購能力的知識,似乎正是諸多培訓專家們所容易忽略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實用性才是導購員培訓的最根本原則。我們先分析一下培訓對象(導購員)的基本特點:1、文化素養(yǎng)普遍不高,所以,理解和執(zhí)行能力是培訓的最大瓶頸。2、女性占絕大多數,而中年女性又占一半,她們往往比較固執(zhí),不大容易接受新的東西。所以我個人認為,培訓的時候更應該講求實用性,做到詳略得當、通俗易懂、有的放矢、親手演練、解決問題。以下是本人對導購員培訓工作的一些見解,實乃一家之言,有不盡詳實之處,還請各位同行指正。
一、詳略得當
一般培訓的內容包括:企業(yè)文化培訓、導購員職責和行為規(guī)范培訓、導購員規(guī)章制度培訓、產品知識培訓、行業(yè)知識培訓、顧客服務培訓等等。可根據每次培訓對象的不同,適當調整培訓內容的詳略程度,例如:對于新招的導購員,可以加強企業(yè)文化和產品知識的培訓,讓其對企業(yè)文化及榮譽等影響加深,區(qū)別于別的品牌,增加對本品牌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于剛進入本行業(yè)的新手,則要進行較為全面的培訓,其中還是以產品的基本知識為突破口,讓其盡快進入角色;而對于經驗豐富的現有導購員,應該著重解決其日常銷售中遇到的一些切實問題,少費一些口沫在企業(yè)文化、職責和行為規(guī)范以及行業(yè)知識等方面,這樣的培訓才能符合導購員的口味。
二、通俗易懂
培訓的內容本來就比較專業(yè),不太容易理解,再加上導購員的自身理解能力相對有限,所以,要讓導購員把注意力集中到培訓過程中來,盡量吸收和消化掉龐雜的培訓內容,就必須要讓培訓內容做到通俗易懂,也就是說讓導購員聽得懂得培訓。
三、有的放矢
我每次培訓都有個習慣,就是在培訓開始就把我準備的培訓內容和計劃,先簡要的介紹一下,征求導購員的意見和建議,再根據她們的要求,適當調整自己的方案,增加或突出一些她們最感興趣和最想了解的內容,按照需求來進行靈活培訓,這個方法還是屢試不爽。
四、親手演練
在每次培訓之前,準備好培訓過程中講到的產品,在講解過程中親手操作,從材質、功能、賣點,再到如何操作,讓導購員最終熟練掌握自己的產品,在以后的銷售過程中才能自信坦然,如果將競品也能詳細介紹一下,幫導購員分析一下優(yōu)缺點,那將更是錦上添花,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另外,如果自己的產品是廚房用具,那么最好準備好道具用品,現場做一次產品烹飪演示,讓導購員掌握演示方法,在以后的促銷演示中都會成為行家里手,銷售自然會事半功倍。
五、解決問題
這一點,我個人認為很關鍵。就是在培訓的最后,應該重點解決和解答導購員在日常銷售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經歷了那么多的培訓,那些理論的東西,導購們都能說一點;從什么角度發(fā)現問題,他們也能忽悠幾句,但就是不知道對于實際銷售中問題的癥結,如何整理出語言進行表述,如何抓住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終端導購需求的培訓就是“保姆式”的培訓,他們需求的培訓師就是一個能夠處處能幫他們解決問題的“保姆”。說白了就是用培訓師傳教東西的一成不變的拿來做銷售,即學即用,即用即靈。
舉個例子:以前,H品牌電磁爐的散熱風扇葉片是6片,而競品的是7片。在終端銷售中本來一直不分伯仲,可是,競品導購員靈機一動,在銷售過程中向消費者宣稱7片比6片的散熱效果好,結果,一時間競品的銷量陡增。這可急壞H品牌的導購員了,面對對手的這一招“黑砂掌”,不知如何接招。后來經過培訓師苦思冥想,終于想到一個“四兩撥千斤”的招數,H品牌的導購員對消費者介紹時就說:“眾所周知,360除以6能整除,而除以7則無法整除,所以,6片的散熱扇分布均勻,轉動穩(wěn)定,所以散熱效果自然好,而7片的散熱扇則效果較差?!?nbsp;這樣一來,就輕輕松松化解了竟品發(fā)出的“狠招”。
培訓師只有解決類似的實際問題,才能得到導購員的尊重,以后才會對我們的培訓感興趣,因為,她知道我們的培訓能幫她解決最切實的問題,對她的日常銷售常常會有直接的幫助。
我認為,只要導購員對我們的培訓感興趣,那么這個培訓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聲明:凡轉載文章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謝謝?。?
上一條:“四不做”導購員的角色扮演
零售終端,銷售鏈的末端,消費者和企業(yè)“競技”的足球場,消費者用“拒絕、異議”緊守“購買”的大門,能否洞穿消費者把守的“購買”大門,就看導購員的“臨門一腳”踢得怎么樣。個人素質與導購技巧決定其進攻是否有效。
他們直接面對消費者,這“臨門一腳”踢得好不好與其角色定位有極大的關系。在這一腳未踢出去之前,要先找準自己的位置,弄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尋找 “進球”成功率最高的角度。有無數的專家、學者教導導購員要做好什么,比如要做好消費者了解企業(yè)的窗口;要做好消費者和企業(yè)溝通的橋梁;要做好企業(yè)形象大使等,但沒人告訴他們不應該做什么。筆者結合多年走訪終端觀察到的導購“怪現狀”做以梳理,幫助導購員找準自己的位置,有四種角色不要做:老師、導游、專家、乞丐。
不做導游
導游的職責是讓游客領略山水之美,品味文化之醇,解讀遺跡之迷,游客有何不解,導游針對講解。乍看,導購和導游的工作內含一樣。在終端也常見消費者如同游客,來到柜臺,手指某款產品要求介紹,聽完一款介紹再指一款要求介紹,如此聽完幾款之后,會說句:“你介紹的不錯,我再去看看其他品牌的產品?!毕M者引導者導購員的講解思路。如此這般,接待了一撥又一撥消費者,就是不見成交。消費者也是看了一個品牌又一個品牌,哪個品牌都有不同之處,但卻不知道應該選擇哪款產品。
在終端銷售過程中,銷售人員應該占據的是主導地位,用自己的思路去引導消費者,讓顧客模糊的需求明晰化,而不是被動跟隨消費者的思路。消費者不是產品專家,大多消費者只是有購買動機,但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求的產品應該具備什么功能、材質、外觀。各種精致外觀、獨特賣點、高檔材質堆積起來的產品海洋,消費者沒有經過銷售人員有意識引導,就像游客,走馬觀花,只會導致眼花,無法選擇到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
銷售過程中,主動權要握在自己手里,賣自己想賣的產品,賣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用一套銷售方法、話術去引導消費者。
不做老師
終端常見一些銷售人員,見了消費者就開始滔滔不絕講解產品知識,從基礎知識、行業(yè)知識、產品結構、產品材質、產品賣點按部就班講給消費者聽,把培訓課堂搬到了終端,完全把消費者當做了一個來接受產品培訓的學生。很多導購員平時與人交流語速平和,但到了終端,見了消費者語速馬上就加快,經過筆者分析發(fā)現,是因為在終端,消費者的光臨來之不易,而且終端競爭激烈,加上產品相關知識極多,想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銷售,生怕某個方面內容沒講到位,也就造成了時間緊任務重,導購員語速不由自主加快。
消費者是來購買產品,其動機是現狀不滿足產生了購買需求,這種需求是改變、優(yōu)化生活現狀,而不是接受知識培訓。滔滔不絕的講解,一是會造成消費者的反感,二是會“言多必失”。筆者在《用三句論語解讀終端銷售核心技能》一文里也曾提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這個問題的存在,也折射出了很多企業(yè)的終端銷售培訓方法不得當,只給予了產品知識,但沒給予知識運用的方法,造成了導購員生搬硬套課堂培訓內容,不由自主把自己變成了老師。
不做專家
大多產品都是由專利技術、創(chuàng)新技術、應用技術構成,這些技術都有專業(yè)的名詞,專門的稱謂,但對這些專業(yè)術語的認知,只有專業(yè)人員才能熟悉。但大多的導購員都以專家自居,滿口的專業(yè)術語,用消費者聽不明白的詞語彰顯自己的專家形象。試問消費者都不明白你在說什么,他會購買你的產品嗎?有些消費者怕去購物,不是沒有消費能力,而是怕購買后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后悔。打消消費者疑慮的辦法就是讓消費者真實了解產品及其帶來的使用利益。
要成為產品專家,這句話是不錯的。成為專家就要“深入”產品,但面對消費者要能“淺出”,把生澀難懂的技術術語轉化為生活語言,用“平常話、身邊事”講述功能賣點帶給消費者的生活便利,讓消費者真實感知產品的優(yōu)越性、不可替代性,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最后達成銷售。
不做乞丐
導購員向消費者介紹產品,是幫助消費者解決生活需求,能給消費者帶來幸福、便利,受益的是消費者。消費者通過付出金錢購買產品滿足需求,我們推銷產品收取金錢,這是等價交換,處于平等的地位。
但很多導購員搞錯了自己的定位,把消費者放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消費者是“上帝”不錯,但這個上帝與銷售人員處在同一地位,并不是高高在上。“上帝”的購買不是施舍,而且“上帝”也沒那么多憐憫心。
把“你買這個吧?”這句話變成“你應該買這個!”
“你買這個吧?”是祈求,本來是販賣幸福的人,卻變成了乞丐。“你應該買這個!”是“賑濟”消費者的需求。
導購員,在整個終端銷售環(huán)節(jié)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消費者購買顧問,是一個參謀者不要弄巧成拙。
多用心,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弄清自己的角色,踢好“臨門一腳”!
他們直接面對消費者,這“臨門一腳”踢得好不好與其角色定位有極大的關系。在這一腳未踢出去之前,要先找準自己的位置,弄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尋找 “進球”成功率最高的角度。有無數的專家、學者教導導購員要做好什么,比如要做好消費者了解企業(yè)的窗口;要做好消費者和企業(yè)溝通的橋梁;要做好企業(yè)形象大使等,但沒人告訴他們不應該做什么。筆者結合多年走訪終端觀察到的導購“怪現狀”做以梳理,幫助導購員找準自己的位置,有四種角色不要做:老師、導游、專家、乞丐。
不做導游
導游的職責是讓游客領略山水之美,品味文化之醇,解讀遺跡之迷,游客有何不解,導游針對講解。乍看,導購和導游的工作內含一樣。在終端也常見消費者如同游客,來到柜臺,手指某款產品要求介紹,聽完一款介紹再指一款要求介紹,如此聽完幾款之后,會說句:“你介紹的不錯,我再去看看其他品牌的產品?!毕M者引導者導購員的講解思路。如此這般,接待了一撥又一撥消費者,就是不見成交。消費者也是看了一個品牌又一個品牌,哪個品牌都有不同之處,但卻不知道應該選擇哪款產品。
在終端銷售過程中,銷售人員應該占據的是主導地位,用自己的思路去引導消費者,讓顧客模糊的需求明晰化,而不是被動跟隨消費者的思路。消費者不是產品專家,大多消費者只是有購買動機,但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求的產品應該具備什么功能、材質、外觀。各種精致外觀、獨特賣點、高檔材質堆積起來的產品海洋,消費者沒有經過銷售人員有意識引導,就像游客,走馬觀花,只會導致眼花,無法選擇到真正符合自己需求的產品。
銷售過程中,主動權要握在自己手里,賣自己想賣的產品,賣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用一套銷售方法、話術去引導消費者。
不做老師
終端常見一些銷售人員,見了消費者就開始滔滔不絕講解產品知識,從基礎知識、行業(yè)知識、產品結構、產品材質、產品賣點按部就班講給消費者聽,把培訓課堂搬到了終端,完全把消費者當做了一個來接受產品培訓的學生。很多導購員平時與人交流語速平和,但到了終端,見了消費者語速馬上就加快,經過筆者分析發(fā)現,是因為在終端,消費者的光臨來之不易,而且終端競爭激烈,加上產品相關知識極多,想在最短的時間內達成銷售,生怕某個方面內容沒講到位,也就造成了時間緊任務重,導購員語速不由自主加快。
消費者是來購買產品,其動機是現狀不滿足產生了購買需求,這種需求是改變、優(yōu)化生活現狀,而不是接受知識培訓。滔滔不絕的講解,一是會造成消費者的反感,二是會“言多必失”。筆者在《用三句論語解讀終端銷售核心技能》一文里也曾提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這個問題的存在,也折射出了很多企業(yè)的終端銷售培訓方法不得當,只給予了產品知識,但沒給予知識運用的方法,造成了導購員生搬硬套課堂培訓內容,不由自主把自己變成了老師。
不做專家
大多產品都是由專利技術、創(chuàng)新技術、應用技術構成,這些技術都有專業(yè)的名詞,專門的稱謂,但對這些專業(yè)術語的認知,只有專業(yè)人員才能熟悉。但大多的導購員都以專家自居,滿口的專業(yè)術語,用消費者聽不明白的詞語彰顯自己的專家形象。試問消費者都不明白你在說什么,他會購買你的產品嗎?有些消費者怕去購物,不是沒有消費能力,而是怕購買后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后悔。打消消費者疑慮的辦法就是讓消費者真實了解產品及其帶來的使用利益。
要成為產品專家,這句話是不錯的。成為專家就要“深入”產品,但面對消費者要能“淺出”,把生澀難懂的技術術語轉化為生活語言,用“平常話、身邊事”講述功能賣點帶給消費者的生活便利,讓消費者真實感知產品的優(yōu)越性、不可替代性,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最后達成銷售。
不做乞丐
導購員向消費者介紹產品,是幫助消費者解決生活需求,能給消費者帶來幸福、便利,受益的是消費者。消費者通過付出金錢購買產品滿足需求,我們推銷產品收取金錢,這是等價交換,處于平等的地位。
但很多導購員搞錯了自己的定位,把消費者放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消費者是“上帝”不錯,但這個上帝與銷售人員處在同一地位,并不是高高在上。“上帝”的購買不是施舍,而且“上帝”也沒那么多憐憫心。
把“你買這個吧?”這句話變成“你應該買這個!”
“你買這個吧?”是祈求,本來是販賣幸福的人,卻變成了乞丐。“你應該買這個!”是“賑濟”消費者的需求。
導購員,在整個終端銷售環(huán)節(jié)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消費者購買顧問,是一個參謀者不要弄巧成拙。
多用心,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弄清自己的角色,踢好“臨門一腳”!
閱讀全文
下一條:銷售員失去客戶關系的10種陷阱
在營銷手段日益成熟的今天,我們的客戶關系仍然是一個很不穩(wěn)定的,如何來提高客戶的忠誠度是我們銷售員一直在研討的問題??蛻舻淖儎?,往往意味著一個市場的變更和調整,一不小心甚至會對局部(區(qū)域)市場帶來致命的打擊。
如果你是一名優(yōu)秀的銷售人員,請務必在關鍵時刻擦亮你的眼睛,以免你的客戶在不經意間流失,給公司的市場運作及個人帶來不利影響。
客戶的流失,通常主要出現在以下幾種情況:
1.粗魯、漠不關心或事前不準備 ,例如對客戶提出的需求忘記或不予理會,拜訪客戶前的資料準備不充分。
2.不清楚誰是負責人,一直告訴客戶說自己要上級匯報,這樣會失去在客戶心目中的價值與信任感。
3.不知所云,浪費顧客時間,永遠記住與客戶溝通的機會是非常寶貴的,珍惜每一分鐘與談話的機會,提高銷售效率。
4.夸張你產品的利益或服務,會給客戶帶來不信任感,信任感是銷售過程的基礎。
5.隱瞞產品的注意事項,省錢的選擇或已提前登場的新品,知道產品的細節(jié)是客戶的權利,永遠要尊重客戶的權利。
6.盡力從每次交易中,榨取每分錢,完全沒有誠信度,好的銷售是會“放長線釣大魚的”。
7.頻繁改變交易方式 ,會令客戶反感,質疑你的公司品牌價值,對建立長期銷售關系非常不利。
8.交易后,不致電給顧客,以確認一切都沒有問題,99%的努力會因為這1%的疏忽而付諸東流。
9.不履行你所承諾的事情 ,沒有任何一個客戶愿意和沒有誠信的銷售長期合作的。
10.不回電或回復郵件,尤其當問題發(fā)生時,細節(jié)是每個銷售過程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如果你是一名優(yōu)秀的銷售人員,請務必在關鍵時刻擦亮你的眼睛,以免你的客戶在不經意間流失,給公司的市場運作及個人帶來不利影響。
客戶的流失,通常主要出現在以下幾種情況:
1.粗魯、漠不關心或事前不準備 ,例如對客戶提出的需求忘記或不予理會,拜訪客戶前的資料準備不充分。
2.不清楚誰是負責人,一直告訴客戶說自己要上級匯報,這樣會失去在客戶心目中的價值與信任感。
3.不知所云,浪費顧客時間,永遠記住與客戶溝通的機會是非常寶貴的,珍惜每一分鐘與談話的機會,提高銷售效率。
4.夸張你產品的利益或服務,會給客戶帶來不信任感,信任感是銷售過程的基礎。
5.隱瞞產品的注意事項,省錢的選擇或已提前登場的新品,知道產品的細節(jié)是客戶的權利,永遠要尊重客戶的權利。
6.盡力從每次交易中,榨取每分錢,完全沒有誠信度,好的銷售是會“放長線釣大魚的”。
7.頻繁改變交易方式 ,會令客戶反感,質疑你的公司品牌價值,對建立長期銷售關系非常不利。
8.交易后,不致電給顧客,以確認一切都沒有問題,99%的努力會因為這1%的疏忽而付諸東流。
9.不履行你所承諾的事情 ,沒有任何一個客戶愿意和沒有誠信的銷售長期合作的。
10.不回電或回復郵件,尤其當問題發(fā)生時,細節(jié)是每個銷售過程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