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獨立設計師家具品牌都是以實木為主?\紅木家具的粉補是什么?
1、實木家具門檻低(非貶義)
有個十來平米的場地,很基本的工具,就可以開搞了,材料也比較易得。目標距離出發(fā)點比較近,設計師的控制力能達到。板式家具和金屬,塑膠等材質(zhì)的家具,所需要的配合工種較多,對設備要求高,有的需要開模。
材料探索需要加工設備支持,各種加工設備都無形中增加了生產(chǎn)成本,如果在市場接受度不明朗或者利潤不如實木家具的情況下,貿(mào)然購置設備往往會造成資源浪費、得不償失的局面,我知道因此而支撐不下去的企業(yè)。
當然這只是我們現(xiàn)階段家具行業(yè)的發(fā)展水平,是一種在對自己起點的評估以及對市場的考量之后所產(chǎn)生的選擇,但如果能在一個單一領域一點一點走得很深入,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而對于整個現(xiàn)代設計領域來說,對不同材料應用的探索、使用當然是一個永遠的課題,好的設計永遠都是根據(jù)需求在合適的地方用最合適的材料。
我熟知的一家做辦公家具的企業(yè)給俄羅斯出口大批量辦公桌,但是因為本身桌面過于沉重,造成運輸成本增加,后來就改用雙包板中間加蜂窩紙的工藝減輕了重量,從而在保證桌面強度的同時,減少了很多運輸成本,這種有目的性運用材料其實就蘊含著現(xiàn)代設計的最本質(zhì)內(nèi)涵。
相信一些獨立設計家具品牌也會在有一定積累之后,再往前走一步的。
2、起步晚
實木產(chǎn)品有較為成熟的材料、加工以及安裝體系,以此為起點較為理所當然,每個品牌都需要先有自己的積累,然后才能往前繼續(xù)行走。
3、市場接受度問題
近幾年來一些日式實木家具、北歐實木家具逐漸在我國有了很多喜愛者,加上國人本身就有很深的實木情節(jié),所以一些日式、北歐風格的東西再融入一些中國元素,在市場上自然就會有其受眾。
從市場接受度和安全感的角度來說,實木家具也有優(yōu)越性,以名貴木材制作的家具有保值作用,可以傳家;
以橡木,水曲柳,榆木這些普通木材制作但表面涂裝木蠟油的家具對比以夾板密度板為芯材表面涂裝油漆的板式家具來說幾乎不釋放有毒有害氣體,形態(tài)也更多美感和個性,也更耐用。
4、工匠精神、人文精神的回歸
工業(yè)化每每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產(chǎn)生一部分對傳統(tǒng)工匠、手藝人的懷念情緒以及思潮,中國現(xiàn)在也到了這個階段,近兩年很多以工匠精神來作為自己標簽的企業(yè)也越來越多。
羅永浩的T1號稱是智能時代的工匠,連NewBalance都把李宗盛請出來以做手工吉他為主題推出了“致匠心”這樣的視頻廣告。
而實木家具其實是“工匠精神”這一詞語最好的聯(lián)想對象,這不有天啟皇帝這么一百年形象代言人在那擺著呢。
這也正是像一些品牌一直在強調(diào)自己的產(chǎn)品有很深的手工痕跡的原因,那種看到這些手工痕跡似乎就有鏟、鑿、刨、鋸等木工用具使用時的交響曲配合著木香味的畫面出現(xiàn),這是很良好的暗示。
所謂粉補,就是用木粉在木頭表面打的補丁。
簡而言之就是鋸末子加膠做成的膩子,用于家具木材的孔洞或劃痕的修補,起到美化的作用,效果十分的好。
所以它是廠家制作和商家售后的一項工藝,但也會成為一些無良紅木廠家造假行騙以次充好的手法:
粉補離不開兩樣東西,一個是木粉,也就是鋸末;一個就是黏合劑。
木粉當然是看家具材料了,小葉檀的家具就用小葉檀的粉,酸枝的就用酸枝粉;黏合劑就很多了,過去沒有化學黏合劑的時候用的是大漆,現(xiàn)在一般都用101或者502。
有些家具廠用的材料太次,需要大面積染色的,就不用502或者101了,用的是原子灰,俗稱鐵膩子,原因是這原子灰干燥后打磨光滑可以隨便染色,染好以后幾乎看不出來;502不吃色,所以一般大面積做就不會應用了。
為何粉補?
除了無良紅木廠家將粉補作為造假行騙、以次充好的手法之外。在一些正常的紅木家具生產(chǎn)中因為有孔洞、掉茬等等原因,為起到美化作用,故需粉補?!?br>產(chǎn)生粉補的原因很多,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木材干燥階段
木材需要按照一定的規(guī)格破成板材,裝烘干窯烘烤25天以上方能使用,否則極易開裂彎曲變形。
這里就很好理解了,木材進窯烤,肯定要裂的,裂得大的肯定就不用了。
把開好的料按照制作的家具做成毛坯件的時候,因為木材內(nèi)部應力的釋放不均勻,有可能在制作過程中開裂,這個時候產(chǎn)生裂是可以避免補的,棄之不用即可。
制作階段
制作的步驟一般是,木工:雕工:木工:雕工:刮磨:雕工:刮磨:燙蠟
木工制作的是毛坯,然后給雕工做雕刻(如果這件家具有雕刻的話)。
木工制作的時候使用的器材主要是電鋸、手鋸、鑿子、電鉆、銑床。我們知道,紅木之所以人見人愛,究其原因主要還是這些木材色澤好,手感好,硬度高,密度大。
但是,越是硬度高的東西,越是脆。所以,在這些復雜的制作過程中,每個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可能產(chǎn)生裂、崩茬、掉茬等等,尤其是銑床和電鋸,容易在高速的運動下產(chǎn)生崩茬的現(xiàn)象。
看掉茬的大小,如果很小,后期打磨是可以磨掉的,如果稍微深點,也許后期打磨不能全部磨掉,就只能補一下了。
這個時候如果因為一點小小的崩茬就把木材棄之不用,一般很難做到,作為正常的生產(chǎn)企業(yè)不能這么干,除非消費者愿意為這些扔掉的木頭和耗費的工資買單。
雕刻部分
雕刻硬木,稍有不慎就會有小的崩岔。
有些木材的纖維并不都是順著一個方向的,有的地方就是有纖維交錯的生長,這些地方雕刻的時候很容易掉渣,所以只能補,沒其他辦法。您總不能因為一個小小的掉渣把整件作品扔掉吧。
刮磨
紅木家具的打磨其實是兩個部分。一個是刮,一個磨,我們行話叫刮磨。具體步驟看個人習慣了。有的人習慣先刮再磨,有的習慣邊刮邊磨。
硬木家具上凈刨子是很細致的一個活計。刮的時候要順著木纖維的生長方向刮,力度要一致,速度要均勻。
但是因為木材的纖維生長方向比不都是一致的。所以,刮的時候難免在兩個方向相交的地方產(chǎn)生崩岔的現(xiàn)象。
如果崩得小,通過打磨是可以消除的,如果大,打磨后還是會有小坑,所以只能補。
儲存階段
所謂的儲存階段就是家具剛剛制作好放在庫房或者商鋪中等待出售的階段。
家具的制作步驟很復雜,新家具制作好以后其內(nèi)部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應力存在。比如木材的內(nèi)應力,以及家具榫卯的應力。
當溫度變化或者濕度變化的時候,這些應力會很快釋放出來,這就造成在榫卯的接口處會有小裂,或者在順向纖維的地方產(chǎn)生細裂。
這個時候家具已經(jīng)制作完畢了,有些小裂只能補,所以這也是產(chǎn)生補的一個原因。但相對與以上原因,這樣造成的補還是很少的。
總結(jié)
大面積的粉補肯定不是正常的紅木工藝,而是造假行騙!但小的粉補很難完全避免,只能在制作的時候,從選材到制作中精益求精,盡量爭取讓它少之又少。
當然,完全沒有拼補、粉補的紅木家具是存在的,但成本較高,不易做到,在不影響美觀和質(zhì)量的前提下,有些小的粉補,也是正常的。
聚焦紐約>
為什么中國人這么懷念安思遠?
采訪/陳盛娥受訪者/鄭克峰
人物名片
鄭克峰,北京美輪運輸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北京美輪博物館館長,從事中國古代家具收藏與研究20余年。
安思遠的傳奇人生,從中國藝術開始,也從中國藝術落幕。從沒有一個西方收藏家,在去世后引起這么多中國人的憑吊和追思。他的身上到底有何耀眼之處?中國人為何懷念安思遠?
本刊記者專訪了從事中國古代家具收藏研究20余年的鄭克峰先生,從他的敘述中或可找到答案。
安思遠是西方社會的明朝之王,而不是我們的王
記者:安思遠在西方被譽為“中國古董之父”、“明朝之王”,您眼中的安思遠是個什么樣的人?
鄭克峰:安思遠是一個心理與行為特征非常豐富的古董商人。首先,我們應該肯定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以及他從事中國文化收藏的精確切入角度。這個角度有著他自己非常獨立的認知。我的意思是,我們在國內(nèi)也并不缺乏相應的精準藏家,但為什么我們在國內(nèi)不能產(chǎn)生“中國的安思遠”呢?所有我們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收藏環(huán)境。
盡管他對中國本土的文化事業(yè)奉獻有加,但這畢竟是來自一個美國人:安思遠不是一個中國人,這是我經(jīng)常哀嘆的地方。中國人的文化救贖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努力,所以,從根本上說,安思遠是西方社會的明朝之王,而不是我們的王。
記者:您認為,他是如何走到今天的“王位”?
鄭克峰:安思遠代表的是西方世界前衛(wèi)藝術,他的背后實則為西方政治文化體系的強大支持。離開了這一點,他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他又有個人的藝術天分與商業(yè)智慧,而過去一百年里,我們本土的文化保護系統(tǒng)太過薄弱,導致古董大批量流出,因此成就了安思遠。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中國,也就沒有安思遠。
一輩子能有幾次這樣的機會?
記者:3月17日,紐約佳士得“錦瑟華年:安思遠私人珍藏”首場拍賣,現(xiàn)場十分活躍。90%的買家是來自于亞洲的面孔,對此,能否談一下您的感受?
鄭克峰:多年前,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受朋友之邀,我飛到紐約蘇富比,拍回了一件中國藝術作品,還去了佳士得觀摩明式家具預展,并有機會沉浸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參觀景仰館藏的各類中國文物珍品,館藏蘇州園林建筑范本以及安思遠先生捐贈的明式家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隔天晚上,我去參加軍械庫亞洲古代藝術展開幕式的時候,不經(jīng)意間,還遇見了云集于此的各類中外“明星大腕”。那真是一場亞洲藝術的視覺盛宴,所有置身其中的人都能感到滾滾“錢”流,夾著我們耳熟能詳?shù)膩喼尬幕?,迎面襲來,極具震撼力。
“錦瑟華年:安思遠私人珍藏”是一場亞洲藝術的視覺盛宴。當我知道這次佳士得拍賣會2/3的來賓是來自于亞洲的面孔時,我為更多的中國人能有機會參加這樣的一個拍賣盛會而感到高興,也回憶起當年我在拍賣場舉牌時的加速心跳,以及買下拍品時候的虛榮作祟、得意炫耀。作為一名中國的小人物,一個平頭百姓,我們一輩子能有幾次參加這樣一種“玩的就是心跳”的機會呢?那個既已流失卻又伸手可及的中國文化,那個激動振奮的拍賣時刻,那個一擲千金的萬丈豪情,在我們今后個人的生命體驗當中,會一直在腦海回放,津津樂道,如同擁吻深愛心儀女友的那溫情一秒,即便是在夢里發(fā)生已是奢侈,更何況還是真實的親歷呢,也足夠了!
拍賣行是一部龐大縝密的精確儀器
記者:一場成功的拍賣,離不開拍賣公司的成功運作。對此,您怎么看?
鄭克峰:我本人對佳士得、蘇富比均懷著敬畏之心。這是因為他們太專業(yè)了。他們公司一線前臺的一些核心成員,經(jīng)常長期出現(xiàn)在亞洲出版的藝術雜志封面,他們的文物知識非常全面,簡直就是公司商業(yè)文化形象的金字招牌。
在蘇富比各個主要展廳,時??梢钥吹焦局鞴軜巧蠘窍乱笄械卮┧笤诟黝愵櫩偷男枨笾g,與潛在的客人交流看法,并將收集來的相關信息及時在內(nèi)部做關聯(lián)交換。他們不僅是一個有機的對外整體,絕少可能發(fā)生失誤,更在內(nèi)部設計了一個非常激烈的積極向上的職場競爭關系,以致公司的每個成員,無論你什么膚色或來自哪里,都會自動地把共同的利益風險捆綁在一起,悉心地呵護照顧公司與客人的關系與利益,而這可能正是我們國內(nèi)商業(yè)公司很難抵達的境界。
那些成群結(jié)伙或只身單飛前往紐約參加拍賣會的讀者,千萬不可忘記,您來自一個效率產(chǎn)出極為低下、組織結(jié)構(gòu)漏洞疊出、社會發(fā)展亟待完善的國度,并且您的文物知識培訓可能也不夠全面,口袋里的購買資金使用效率不高且極其有限,可能空有的只是一腔愛國熱忱與不切實際的商業(yè)幻想。而您所面對的拍賣行,卻是一部龐大縝密的精確儀器,萬萬不可兒戲。一定要清醒地知道,只有當我們中國人對文化保護的觀念與西方進行接近、重合,并保持相同的文物價值認同的時候,我們才會知道我們購買的收藏,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海外回流”時代到來了嗎?
記者:安思遠通過多次拍賣、捐贈的形式,將大量的個人私藏回流到中國,為中國海外文物的回流,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您如何看待中國文物回流?
鄭克峰:有關“文物回流”的問題,有一次我有機會與文物局的一名官員交談。他私下跟我抱怨:許多次應海關部門邀請,他查驗我們這些運輸公司代理進口的“文物回流”物品,他發(fā)現(xiàn),這些回流物品的文物價值真是乏善可陳。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老一輩的革命工作者,當年沖破西方陣線的經(jīng)濟封鎖,為了給國家建設換回寶貴的外匯,而好不容易才賣出去的“廣交會”產(chǎn)品,現(xiàn)在,卻被我們又花了大價錢給買回來了!根本不是什么“文物回流”,而是地道的“商品回流”!
雖然心里知道大多數(shù)的“文物回流”參與者,皆是商業(yè)與愛國熱忱大于專業(yè)水平,但我對于如此的評價,很是不以為然。“文物回流”是民間貿(mào)易與愛國主義的表現(xiàn),并且我對于相關進口貨物驗放審查而導致的破損麻煩、時間拖延、港口費用增疊,非常反感,他愿意花錢把中國以前賣出去的好產(chǎn)品再買回來以供應國內(nèi)市場,有何不可呢?更何況,現(xiàn)在很多的生產(chǎn)工藝皆已失傳。
記者:觀察一下近年的藝術品市場,有一大部分的西方藏家如比利時籍菲力浦·德·巴蓋先生等等,也是將一生巨藏全數(shù)賣掉。西方人對“買”和“賣”,有何講究?
鄭克峰:西方人的“賣”,建立在一個極其系統(tǒng)的文化甄別基礎之上。從大量的文物素材當中,經(jīng)過認真的系統(tǒng)認證,把頂級的文物送進美國以及西方的博物館,而剩下的相對不重要的古董,最后進入拍賣程序,散到世界各地。安思遠也是這個策略。
下一個安思遠,永遠不會出現(xiàn)在中國
記者:您如何評價這一次拍賣?
鄭克峰:民國儒家大師辜鴻銘所云:“在這個墮落的年代里,人們的記憶都變得短暫?!边@句話的意思是,我們處在一個變化紛紜的時代,任何發(fā)生的大事件,皆如漣波浪漪,轉(zhuǎn)瞬即逝,被人遺忘。安思遠的藏品拍賣已然塵埃落定,映照的是漸行漸遠的美麗光環(huán)。
不過,光環(huán)背后,我們必須冷靜思考,為什么只有當西方人尊重了中國文化,然后這個代表了西方人眼光的中國文化才得到了中國人的一致推崇?還瘋狂地以不計成本的高價,將鈔票送給精明的美國人呢?
我非常高興安思遠在離世以后仍然能夠給我們中國人再補上一課。如果中國藏家繼續(xù)愚昧地盲目跟風,而不愿意發(fā)生任何改變的話,那么毫無疑問的是,下一個安思遠,仍然只會出現(xiàn)美國、日本,甚至西歐,而永遠不會出現(xiàn)在中國。
來源:《古典工藝家具》雜志
日前,譙城區(qū)環(huán)保委辦公室印發(fā)了《關于開展全區(qū)木材加工行業(yè)環(huán)境污染集中整治工作的方案》。根據(jù)《方案》,譙城區(qū)將全面治理小散亂污企業(yè),對全區(qū)木材加工行業(yè)(切割、粉碎、刨皮、打片、打條、拋光、壓板、粘合、組裝、噴漆等工藝)環(huán)境污染進行集中整治。通過集中整治行動,規(guī)范小散亂污企業(yè)生產(chǎn)行為,污染防控措施落實到位,減少大氣污染現(xiàn)象發(fā)生,改善譙城區(qū)空氣環(huán)境質(zhì)量。
集中整治時間為2月20日至4月20日。
根據(jù)《方案》,將以張店、顏集等周邊木材加工企業(yè)整治為重點,全面開展木材加工企業(yè)綜合整治,要求木材加工行業(yè)規(guī)范生產(chǎn)。
此次集中整治,將加大木材加工行業(yè)整合升級力度。對規(guī)模較大的木材加工行業(yè),并具備條件的,進行引導、扶持,要求做大做強,完善環(huán)保手續(xù),建設配套的環(huán)保設施,并安裝高效除塵設施(是指袋式除塵設施,或旋風加袋式除塵、電袋除塵等兩級、多級除塵高效治理設施),規(guī)范生產(chǎn)行為,確保各項污染物達標排放。
對紅木行業(yè)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海南黃花梨,越南黃花梨,然而為什么在紅木國標中只有海南黃花梨,沒有越南黃花梨?那么越南黃花梨還算是紅木嗎?
眾所周知,紅木國標中分為五屬八類三十三樹種,海南黃花梨屬于紅木國標中香枝木類,稱之為降香黃檀,香枝木類只有海南黃花梨這一個樹種,并沒有提到越南黃花梨,令人匪夷所思。據(jù)紅木專家介紹,海南黃花梨和越南黃花梨同屬于一個樹種,由于產(chǎn)地不同,生長環(huán)境不同導致木性特征不同,在很多方面,海南黃花梨確實要優(yōu)于越南黃花梨,這是由不同的環(huán)境等地域因素導致的。不可否認,海南黃花梨確實是中國明代和清代早期最受推崇的木料之一。它花紋美麗,色澤柔和,有香味,容易進行深顏色和淺顏色的調(diào)配,且具有加工性能良好、軟硬輕重適中、不易變形等特點,是當時制作家具最佳的木料選擇。但我們是否應該用海南黃花梨的卓異,去貶低越南黃花梨的光輝。
紅木專家介紹,黃花梨木的花紋、油性、顏色深淺等品相,主要是由其所處的環(huán)境、土壤和光照等因素決定的,是和行政區(qū)劃無關的。如果黃花梨生長在沙石縫間、又位于光照較少的背陽面,因為生長緩慢,日照時間短,那么成材后鬼臉可能就多,花紋就好看,密度就大,油脂就多,顏色就有可能是深褐色的;反之,如果生長在較肥沃的泥土里,光照相對又多一些,生長速度就會快些,那么鬼臉就會少,花紋也會稀,顏色就會呈淺黃色,密度較小,油性相對少些,品相相對就差些。從現(xiàn)存的木料實物來看,海南黃花梨生長在不同的地區(qū),其材質(zhì)也是有差異的。如西部山區(qū)的與東部平原的不同,丘陵地帶與平原地帶的有別,即便是同一地區(qū),向陽的和背陽的也不一樣,甚至同一棵樹,其樹干與兩端的紋理也是不盡相同的。同在海南的黃花梨特性也有很大的不同,何況是不同產(chǎn)地的黃花梨?越南和海南的環(huán)境有很大的區(qū)別,導致越南產(chǎn)的黃花梨和海南產(chǎn)的黃花梨差異很大,但是不管是越南產(chǎn)的黃花梨還是海南產(chǎn)的黃花梨,都屬于一個樹種,不應該以產(chǎn)地來區(qū)分。越南產(chǎn)的黃花梨也屬于香枝木類。
來源:中華古典家具網(wǎng)
硬木的材質(zhì)美還體現(xiàn)在自身各因素之間的矛盾性。首先是堅硬致密的材質(zhì)和又要流暢的紋理之間的對比,形成一剛一柔的不同美感的沖突。其次是不同切面紋理效果的對比,弦切面的波峰花紋的起伏蕩漾跟徑切面的直線條紋的剛勁挺直形成視覺反差。最后硬木的硬質(zhì)和油潤的光澤顯現(xiàn)剛性,與觸覺上的柔潤感也形成對比。木材本身的這種剛?cè)岵拿栏芯驮忈尩募揖哂貌牡膬?nèi)涵,所以在家具制造中,會根據(jù)不同材型選用不同部位的紋理,使材料本身的美感最大限度的展示踹,比如線材多突出直線的紋理效果,面材多突出波峰回蕩的紋理效果。
不同木材有著紋理和色澤的差異性,同時不同的材質(zhì)也有各自的視覺和觸覺的感官特征,明清時期的匠人就開始嘗試不同材質(zhì)特征的木料之間的搭配,以及與其他材料的組合使用,使材質(zhì)美在矛盾因素不斷強化和調(diào)和中體現(xiàn),達到剛?cè)岵男Ч1热?,烏木通常與淺色木材搭配,一冷一暖,形成又去的色彩對比。癭木通常作為裝飾面板,其紋理的變化無常與周邊或流暢挺直的直線紋或若隱若現(xiàn)的波峰紋理形成對比。不同材質(zhì)搭配的運用主要通過鑲嵌和五金件來實現(xiàn)。鑲嵌材料有大理石,于是,陶瓷,貝殼,金屬,癭木、琺瑯,竹子,黃楊木等,從鑲嵌的外形,面積和部位尋找不同材質(zhì),紋理和色彩的最佳結(jié)合點。五金件在加固機構(gòu)和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也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明代早期的五金件金屬用材主要是白銅或黃銅,明晚期至清代多用紅銅鍍金,五金件的選擇以及金屬色澤演變也與當時社會等級觀和財產(chǎn)觀有關。
明清時期的工匠根據(jù)他們的制作經(jīng)驗總結(jié)了這樣的搭配原則:楠配紫(檀),鐵配黃(黃花梨),烏木配黃楊;高麗鑲楸木,川柏配花樟(樟木癭);蘇作紅木楠木癭,廣作紅木石芯膛;榛木桌子杉木底,榆木柜子楊木幫。有些搭配組合今天也在沿用,可見其組合的巧妙性和審美品位的長遠性。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間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